2.23.2012

[Movie] Dead Poets Society

Director: 

Peter Weir

Writer: 

Tom Schulman
春風化雨,這是一部十分經典的教育性質影片。
素聞本片已久,時至昨日才將它閱畢。

影片始於蘇格蘭風笛聲中,舉著"傳統、榮譽、紀律、卓越"旗幟的學生入座,展開了一場屬於Welton Academy的開學儀式,這段落是傳統的影片背景介紹。
故事是順向性的平鋪直敘,劇本架構實際上我覺得挺平凡的,而且本片的學生角色有點混雜,但是主要角色的性格描寫得都很不錯,可說是這群演員成就了這部戲,有血有肉的表現讓本戲最後的悲劇有非常強的感染力,也有助於推動整部影片結尾的高潮。

第一堂課,
Oh captain, my captain.  請如此稱呼我。 John Keating如是說,一位新來到學校的英語老師。
"CARPE DIEM 及時行樂",別忘記自己生命、靈魂的聲音。
這樣突兀的教學,些微融化了這群學生早已僵化的內心,但 還在未知中摸索。


第二堂課,
請朗誦課本導論地21頁的"了解詩"...,請把這個序言撕掉,整個撕掉。

 “強而有力的戲劇仍在繼續演”
“你能夠獻出一首生命詩篇 ” 的人生課題。
John Keating: We don't read and write poetry because it's cute. We read and write poetry because we are members of the human race. And the human race is filled with passion. And medicine, law, business, engineering, these are noble pursuits and necessary to sustain life. But poetry, beauty, romance, love, these are what we stay alive for. To quote from Whitman, "O me! O life!... of the questions of these recurring; of the endless trains of the faithless... of cities filled with the foolish; what good amid these, O me, O life?" Answer. That you are here - that life exists, and identity; that the powerful play goes on and you may contribute a verse. That the powerful play *goes on* and you may contribute a verse. What will your verse be?



第三堂課,
站上講桌,換個視野。 別用僵化的角度看事物,換個角度,看得更加寬廣、與眾不同。
 “大膽獨樹一幟,找尋新的視野。”

第四堂課,
避免思想的一致性。
 “找到自己的步伐”

Neil得到了啟發,也尋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也導向了本戲的悲劇。
--
很感動我的是,當Neil去找John Keating談論他的事情時,John Keating透露了他為何要來離開家人來到這裡教書的緣由,實在很動人的一段,也鋪出觀眾對John Keating的認同。

--
我不想劇透太多。 但是結局真的餘韻十足,"Oh captain, my captain." 當這群學生站上教室的屋脊,勇敢發出自己內心的聲音的同時,我看到的是真正發自靈魂的聲音與真實的勇氣;事實上於此是有些反諷到了Neil之舉,我認為劇本在安排Neil的結局太過於唐突跟過度,也默默成為一個劇情上的對照組;這樣的犧牲作為凸顯這樣的教育為學生帶來真正內心的洗禮與改變。 從此,他們的靈魂不再屈服權威、不再人云亦云,而是勇於為真理奮鬥,高舉心中信仰的正義旗幟,這樣的高尚靈魂,輝揚於最後John Keating的"Thank you, boys. Thank you. "


2.19.2012

[Movie] Hugo

Director: 

Martin Scorsese

Writers: 

John Logan (screenplay)Brian Selznick (book)


今天是個好日子,除了看Hugo這部好電影外,同時也把Jostein Gaarder的Kabalmysteriet(紙牌的秘密)給看完了,兩部都是有那麼一點童話、魔幻的感覺。 當然Hugo不能被定義為奇幻作品,而紙牌的秘密倒是不折不扣的奇幻哲學小說。 紙牌的祕密就留給下次有時間再說吧,今天先淺談一下Hugo這部電影。


這部片事實上我覺得議題很成人,他某種程度在探討人生的目的性。
當Hugo站在鐘樓向外望去,以下的台詞事實上很棒。
Hugo Cabret: I'd imagine the whole world was one big machine. Machines never come with any extra parts, you know. They always come with the exact amount they need. So I figured, if the entire world was one big machine, I couldn't be an extra part. I had to be here for some reason.


這段非常的具有哲學性,事實上也呼應了整部片跟Georges Méliès致敬的概念。 Georges Méliès本身是一位魔術師,在 1895 年看過了 盧米埃 (Auguste Marie Louis Nicholas) 兄弟的電影之後,便燃起對電影的興趣。於是他從倫敦光學家威廉‧保羅那裡買了一部放映機,並向柯達公司買了膠卷,便開始了他的電影拍攝。 Méliès 在初期拍的電影完全就是模仿盧米埃的電影。一直到他注意到特技電影之後,他的風格才開始慢慢展開的。他發現了"停機再拍"的技巧,於是在1896年拍成了《貴婦失蹤》,讓貴婦可以在電影裡面憑空消失。接著,他又受到了霍布金斯在美國出版的《魔術》這本書,在 Méliès 手中他發展成了"疊印"。同時他還利用了"合成照相"、"二次或多次曝光"、"畫托"或"黑魔術"等技巧。


在他於1896年至1914年間導演的531部電影當中,最廣為大眾認識的是於1902年拍攝的 La Voyage Dans La Lune (登月之旅,A Trip to the Moon)。由於他破天荒地利用特別效果去述說一個未來的故事,此電影因而被確立為史上其中一部最著名的科幻電影。


以上講古講完了,應該可以讓人更清楚本片的背景。 一般傳統介紹Georges Méliès就僅於此。 電影裡倒是延伸了他的人生,描述他的影藝生涯因為遭遇到戰爭(應該是指一戰),使得整個社會氛圍不能接受其影片作品,而被迫銷毀自己的作品,及在絕望下親手摧毀了自己一手催生的影城。


而Hugo,扮演的是一把改變Méliès悲情結局的鑰匙,也同時在呼應上述的那段原文台詞。 Méliès曾經因為悲情的遭遇而極端的自我否定,但也就是靠著Hugo的一股堅定為找回心愛父親所遺留的訊息,探尋不已的精神所改變,重新找到自我生存的意義。


故事的劇情事實上也就如此;沒有什麼大冒險、更沒有翻山越嶺、穿越時空,故事本身其實也毫無奇幻風格,跟我原本的想像事實上有點差距。


而且事實上本片個人覺得很不Martin Scorsese,敘事上是流暢的,但是可能意圖要製造的魔幻感太強,然而故事卻是在很現實的狀態下進行,有些不符觀影者的期待,情節的鋪陳當然不是問題,但還是稍嫌有一點點的刻意。 但是這也是電影藝術的癥結,有限的時間要如何鋪陳? 這部電影的劇情厚實度其實很夠,每個角色都很有故事跟個性的,但礙於篇幅跟主題意指,似乎在旁枝末節的描述上略顯不足,我也有看到部分評論感受到配角的描繪不足,就是這樣的情況下產生的。 然而高度精巧的劇情演繹、完美的美術風格、優美的音樂伴奏(筆者真的徹底臣服於法國風格的輕巧配樂),都讓這部片更加的無懈可擊。 IMDB 8.2的高分,伴隨著今年Oscar高達11項的提名,讓本片著實擁有強大的話題性;當然票房的失利並不讓人意外,這種片型說實話不上不下,要寫實不寫實、要奇幻不奇幻,而且又是小說作品改編,似乎就只能賣成這樣了。



2.09.2012

[Drama] 家政婦のミタ


努力的在一個禮拜內把這部看完了,給點簡單的評價。

本劇的故事性很不錯,不知道本部是否有原著!? 應該是相當有質量的作品!
這部戲就是非常日劇的調性,但說真的,除了部分演員的演技,這部戲實在不夠細膩;情緒的跳動過於快速、連戲感不是很好,除了導演手法外,主要還是大半的童星戲份吃重,應該也讓導演很頭痛,畢竟也不能對他們太過於苛求,所以或許就是同一場景前後鏡頭轉換後,好像有一種時空也跟著轉換的感覺,連戲感時好時壞。

從大約第五集到第九集左右,整部戲的節奏感變得極佳,大概是因為劇情進入高潮吧;前半部跟最後一集實在有點拖,甚至有點過度刻意在發展劇情。

這大概是我叩違三四年有再次看日劇,我必須說這部高收視的日劇的確在劇情上很有質量,但絕非無懈可擊。 相較於近期常看到歐美劇,整體的細膩感有點落差,尤其整個家庭的美術細節還是給人很強的道具感,再者就是演員的情緒呈現;單以本戲來說,除了三田的情緒之外,其他演員的鋪張就是大哭、大吼,情緒跳動的違和感實在很強,尤其是童星的部分;但也或許筆者脫離日本人的戲劇調性太久,有點不適應吧!?

松嶋菜菜子的演技是本戲的最大亮點,細膩的眼神、嘴角的顫抖、精巧的肢體語言,也是整部戲的靈魂。 在大告白的那段,他就用她的眼神跟口白,讓我的眼淚滴滴落下,實在很厲害,感染力十足的表演,好像就真的發生在自身身上的情緒表演,這就是專業的一線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