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2010

[Movie] Trainspotting

本片是Danny Boyle打響名號的成名作。 我想Danny Boyle大家不陌生,2008年的Slumdog Millionaire就是他的作品,目前備受期待的127 hours也是他的作品,他也靠著Slumdog Millionaire得到Oscar的最佳影片。 而猜火車此片的時代意義就更強了,他算是第一次讓世人認識到Danny Boyle的本事,片中對於嗑藥的表現方式能夠說是相當超現實且富趣味性,算是相當有意思的作品。

片子的敘事模式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創新,故事就是在講幾位蘇格蘭青年荒誕的行為與人生,片中有大量的嗑藥、吸毒的影像,並沒有太明喻出社會價值觀在他們作為上所引導出來的反應,反而主要是由主角Renton的自我辯證來呈現本片隱含的主旨,一種價值觀的抗爭,自由、放縱、性靈上的抒解和社會道德、規矩上的約束。 片子開始就是一連串的主角旁白,講的就是制式化的生活規範,而這裡要導引進的是他尚在追求心靈自由的吸毒時光,所以提出的是一連串的批判;對比而至的是,片子最後,Renton選擇幹下人生最後一筆壞勾當,然後"改過自新",重新去過所謂被世俗所界定出的"良好生活",這邊輔以的是跟片頭一樣的旁白內容,但是少了那種批判的形容詞字眼,所以到底是洗滌了因為吸毒而腐壞的心靈;還是進入了另外一種破敗?筆者認為是帶有一點戲謔的成份存在。 片中為了帶出那種吸毒後所產生的愉悅和極樂,用了許多超現實的表現手法,相當富有趣味性,讓有些黯鬱的影片主題多了很多亮點;並且在角色定位上設定即為明確,套上活潑的口白與角色互動,使得整部片看下來是很詼諧的,而非著重在黑暗面的描寫。 但有趣的是,雖然如此,本片卻導引出了,到底,脫離了壞玩具、壞朋友、壞生活習慣......等等,我們得到的又是怎樣的"好東西"? 那些好的方式,再回頭看片頭的旁白所下的輔註,真是矛盾極了。 這樣的價值觀衝突,以及成功的氣氛營造,和時不時的利用一些趣味橋段搞笑,算是一部成功寓意於內的商業片。
(ps.片中都是蘇格蘭口音。)

11.15.2010

[Movie] 3 Idiots

\
時間雖然晚了,但是既然看完了,就分享一下心得。
這部片在台灣的網路上滿受推薦的,不過因為片長頗長(約2小時40分鐘),所以一直擱著沒看,這兩天休假,昨天把Downfall看完,之後就想把這部解決掉,結果本片讓我睡了三次,真是厲害。
本片講的議題不錯,富有教育意義,但是片子的節奏控制得不是很好,會有片段性的冷場,銜接感也不是很佳,變成有點段落的狀況劇跟段落的狀況劇予以連接的感覺,就一部電影長片的格局來說,應該可以有更細膩的處理方式才對。 所以產生了用歌舞劇來緩和這樣的劇情冷場? 結果也不是很理想,只是更加突兀。 該怎麼說呢,或許是因為劇情本質在講的是很寫實、很社會性的東西,卻用很夢幻很做作的劇情來闡述,就有一種在看曼哈頓情緣,它卻在跟你說社會教育體制需要改革這個議題,很跳tone哩。 不過歌舞部分很精彩、歌也很好聽;劇情上,各個片段的安排也很有故事,甚而有不少感人的點,但是還是有些太做作或太突然,比如說Farhan那段說服他爸支持他當photographer的片段我就覺得演得恰到好處,也很感人;但是在Pia跟他老爸說他老哥死亡的真相那段,就跳得太突然,這段可以說在前面的劇情沒有作明顯鋪陳,也沒有留伏筆的,就只是為了讓主角三人被趕出去後有個劇情反轉作緩衝,很是突兀。 或許這樣說,這是一部把各個片段拆解出來就都很不錯的影片,但是整個結合在一起,就變的有點矯作,用比較正面的角度解讀,就是它是一部描述方式很新穎的劇情片這樣。 這也是寶萊屋的優勢吧,沒有什麼僵化的格式,或許是筆者被Hollywood洗腦才會意見一堆也說不定,呵呵。 拍影集說不定也比較有戲XD。

至於,在主題意念上,是很有教育意義的,但是卻很理想化,也把所謂的學院教育醜化過度,我是不知道印度的學院是否真的這麼誇張(整部片事實上劇情都很誇張),總而言之,培養身為人的獨立思考與自由意志可謂本片的核心價值,是很優質的思考。 另外值得一提,本片拍了很多印度的自然美景,真的很壯闊美麗,會讓人很想親自去體驗一趟。 色彩調得很棒,片尾的藍天十分迷人,唯一比較調過頭的,可能就是Pia婚禮那段,屋外景太綠了,變得很不自然。 寶萊屋出品的我看得不夠多,所以風格上我也不能去做明確的批判,只能說我站在Hollywood商業片的角度來看本片,而有以上的思考和評判,供作參考,歡迎指教,謝謝。

11.13.2010

[Movie] 終曲


這兩天想找部電影來看,看了一會3 Idiots結果就睡著了,挺失望的。 之後找了想看很久的Downfall(Der Untergang),結果真是極品,一早看來睡意全消,精彩至極。

電影背景建立在,蘇聯在1941年底的莫斯科保衛戰粉碎了希特勒的閃擊戰術。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對日本宣戰,希特勒向美國宣戰。1942年底到1943年初,22個德國陸戰師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被全殲,同時,英國將領蒙哥馬利在阿拉曼戰役中也取得勝利。1944年6月,美英盟軍在諾曼第登陸,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人民的共同打擊下,曾經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德國,面臨覆滅的命運。同盟國軍隊很快在各個戰場轉入全面反攻,德軍則節節敗退。

電影部分故事算是從1945年3月20日開始,Hitler的56歲生日,當時紅軍已經攻進柏林,而德軍的軍隊已是節節潰敗,故事主軸當然就是Hitler,然後串以一位秘書角色來作副線。 片中的支線算是有很多條,讓觀者可以從很多面向來欣賞本片。 2006年的片子,可以看出當時的一些特效還不是非常完美,許多的爆炸場景可以讓我很輕鬆的看出是後製去作的,呵呵。 故事的整體走順序法,所以也沒甚麼好臆測的,就是從苦戰到戰敗到戰爭結束。 整部片呈現了柏林在戰爭中所遭受到的破壞與悽慘,筆者在看的過程中,屢屢為這樣的德國傷感,甚至是對Hitler這樣的角色感到同情,本片中的Hitler被扮演得有血有肉,而非許多電影直接將其描寫為狂人或瘋子,失去了為人的本質,這樣的Hitler意外的充滿魅力。 整個納粹的故事就不多說了,這是歷史的成分,本片的安排上也幾乎遵照比較大眾化的歷史選擇,沒有什麼杜撰和臆測,幾乎就是史實的呈現,但是或許在角色的情感詮釋上就會比較有導演的想法和安排吧,至少本片中的角色都演得恰如其份,時代氛圍有表達出來。 以下從觀察到的幾個路線安排上來看本片。

秘書--
算是主角之一,因為是由這個角色來串頭尾,本片出現的都是歷史人物,而唯一以真相示人的也就他們兩位貼身秘書而已,分別放在頭尾來為影片作一個起頭跟結尾。 主要還是以一個非政治性質的角度來看整個帝國興亡的角色設定,從無知的進入,到對整個國家的同情,最後對一切感到恐懼與無法承受,以及片尾,知悉了整個納粹德國的作為後,而徹底的醒悟。 這個角色在片中沒去描述太多的情緒,比較像是一個旁觀者靜心觀察一切。 這個角色也有點形塑出平民百姓被Hitler的個人魅力所吸引的景況,當中一段他被要求送黎柏林時,卻不自主的想要留下來就是這樣的安排。

軍官--
這個層次就很複雜了,有許多忠誠、也有許多背棄,不過整個都是很弱就是了,反正在Hitler面前沒人敢說真話,個個都是裝聾賣傻,甚至在戰爭中,這群軍官有得就是飲酒作樂,甚而就是狙殺平民,加以無患之罪,予以處決,亂世之中,好不令人唏噓。不過當中有一位醫官扮演腦袋最清楚的角色,從他的眼中可以看到許多德軍在敗仗中的破落與悲淒。

戈培爾--
自始自終的忠誠,他的老婆跟幾個小孩的定位比較有料可以講。 他的小孩子們在片中扮演著與現實脫離的角色,也源自於他們權貴階級的身分下,他們的小孩自然也是尊貴不已。 這群小孩在地下碉堡裡的戲份可謂極其的突兀,但這也是導演想表達的吧,突兀,戰爭中,階級的突兀。 最後由母親一個一個用氫化鉀結束他們的性命,更是十分諷刺的作為。 真是一群自以為是的大人們啊。

小男孩--
從一開始年幼無知的忠誠與英勇善戰,到面對戰爭的殘酷真相,最後失去家人,離開柏林。 本片沒特別講到一般軍人的心境變化,卻由這個小男孩的心境變化來作一種層次上的隱含。

Hitler--
剛愎自用的標準呈現,不過也是忠誠得面對自己的身份。 這個角色被詮釋的十分成功,憤怒、無奈、人類的情緒、感知,都被誠實的展演出來。 最近幾年他的死亡情形與身世逐漸的被還原,這個角色的神秘性也不若以往。 不過在片中的呈現來說,筆者覺得是相當有魅力的。

影片的色彩調得很好,整個造景實屬一流,真的如同到了戰場一般,片中不斷出現的斷垣殘壁,警惕世人戰爭的可怖。 柏林,作為一個破壞世界和平的源頭,到了最後也成為了最為破敗的一頁。 戰爭者帶來了無數的破壞與絕望,最後這股絕望也回流到了戰爭的源頭,整部片著實傳達了許多悲淒與無奈。 犧牲了7200萬人的醒世悲劇,德國人用這部片面對了歷史,也徹底的要清洗這塊過去的污痕,作出反省,讓歷史不再重演。

11.06.2010

[Movie] The Social Network


許久不見的一篇,發現,看完電影就要馬上寫,這樣才有動力,才會對內容有印象。
這部電影我期待很久了,美國早在1 October就上了,我就這樣等了一個多月,今天上映理所當然就衝了,雖然今天得到意外的surprise,加班跟趕企劃書。 不過還是阻擋不了我衝晚場的電影。

故事寫手是21的Ben Mezrich ,書我沒看過,但是本片的節奏掌握得真好,David Fincher不愧為會講故事的導演,將2個小時的電影講的好像不到1小時,一轉眼就把故事說完了。 故事的時間軸本身也很短,主要是集中在第一次訴訟(還是第二次?)的過程,並且穿插Mark Zuckerberg與Eduardo創辦Facebook的故事、以及另一場訴訟的過程,Jesse Eisenberg把Mark Zuckerberg演得很成功,把那種徹底自我中心的怪胎演得活靈活現。 片尾,律師助理(?)送給Mark的那句說的也很好,u r not an asshole,Mark. u just trying so hard to be. 整部片的節奏真的很棒,一大堆對白,卻不會把觀眾搞得很煩,反而很投入的觀察Mark如何跟他周邊的人互動,他的友誼狀況等等。 故事結尾的讓我有些意外,就這樣霎然而止,然後不自覺得兩個小時過去,經歷了才不久前的歷史故事,一個目前全世界最年輕億萬富翁的故事。 真實、坦然、赤裸裸的將商場現實與友情糾葛的過程呈現出來,十分有味道。 一段Facebook創辦的故事,一個超過五億人登錄的網路奇蹟,真實的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一段故事(雖然主要來自於Eduardo的口述)。 或許我對外國文化比較沒有隔閡,所以對本片接受度很高。 本片在美國剛上時是一片好評,目前也是被評為強勢問鼎奧斯卡的劇情片,在實際看完本片後,nominate是沒問題,但是要拿獎我就有點保留了,這片沒講到什麼價值觀衝突的,從頭到尾就是一個天才的作為而已,應該不太會對到影藝學院那群評審的口味。 最後來說說,影片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鏡頭,那段划船兄弟比賽的片段,那個深焦真是讓我驚豔啊,看的我都快昏過去,真是太美太讚的畫面了,那顆鏡頭不知道長怎樣,本片應該是膠卷拍的吧? 剛查了一下,是Red One Camera,是Digital Camera,那個成像,真是醉人啊。

9.15.2010

[心情] ...

原本說好不PO心情在這個網誌的,但是我一定要出來講一下。

很高興看到有一個人追蹤了我的網誌,觀看本網誌的流量也破了400,雖然數字都很小,但對我都是一種鼓舞。

有注意這裡的朋友,應該會發現,最近,都沒有新的文了。

筆者很無奈,我從退伍前幾個禮拜就投身進入傳播媒體界,退伍後,更是沒有休息就直接上工。今天,我加班工時15個小時,我自覺我很累了,但是我離開時,辦公室裡面還有五個人在奮鬥。

我現在身上有快10個專案,從企編到執行,我都是第一線的溝通者和執行者。 案子的對象幾乎都是政府機關,我想,我也是拿著納稅人的錢在做事的。 所以,我沒有鬆懈的理由;我,只能加倍努力。 等到哪天換我要幫忙後製或導演,我的工時應該還會更長,就像還在辦公室裡奮鬥的同仁一樣,對他們,我只有欽佩。

我,是為了我心愛的電影在奮鬥;所以,我也不希望就這樣捨棄了我最愛的電影,或許睡眠的時間會更少,但是我答應自己,再撐過幾天,我要調整作息,一個禮拜還是要看個四五部電影才行,到時候,我一定還要寫,我要無止境的寫下去。 這是我人生的篇章,我必須留下印記,不然時光、歲月就隨著風而逝去了。 這是我證明自己的方式,所以我絕不放棄。 我這樣告訴自己,這樣昭告天下,我必須堅持到底,這是予我自身的承諾。

加油。 如果我沒死在辦公室,這裡就絕對會有新的文出現XD。

9.01.2010

[Movie] 12 Angry men


原本想說很累了,可是還是想看電影,晚上十一點選了這部傳說中的12 Angry men,12個演員在一個房間裡演了一個多小時的劇情,看了前20分鐘我還在想我會不會睡著,結果劇情果真引人入勝,越看是精神越好,真的是神片當之無愧。 本片也長期盤據IMDB TOP250前十名(8.8,Top 250: #8),也同時是前十名中最老的片子(1957)。

事實上從片頭就有一段讓我驚艷,從03;07到09;37整整六分鐘是一鏡到底,卻有大量的對話與互動,也在片子一開始介紹型塑每個角色的性格與立場,一鏡到底還可以穿插這麼多的語言動作訊息實在是很精巧的安排,而且依照該年代的技術,要做無剪特效挺無聊的,可以相信是真材實料的驚人演出。 而本片的在攝影前經歷了兩星期非常辛苦的排演,而使得攝影過程僅花了21天就完成,是相當驚人的攝影時程。 本片懾人的節奏感與漸進的壓迫感來自於導演精心於將攝影焦段隨著影片進程而逐漸加長,而如此的作法使得特寫中的人物與背景變得越來越靠近,將角色有種被逼入推理論辯中的憤怒焦慮用鏡頭展現出來,而電影設定了房間並不舒適,隨著悶熱與壓迫,將不可感知的怒氣充分的放送到觀眾眼前。 本片的配樂錢幾乎是全省了,從頭到尾也只有頭尾各有一小段配樂,卻讓很重視配樂的筆者沒有感到任何違和感,事實是,正是因為這樣精湛的劇本與演出,配樂真的是可有可無了。 本片的十二位主角共有三位拿過Oscar,分別是Martin Balsam、Henry Fonda、Ed Begley,還有一位拿過Golden Globe,也是當中唯一一位還在世的Jack Klugman。

劇情的走向很單純,12個陪審團員要在一樁由一位18歲的貧民窟少年其涉及的一級謀殺案案件中進行評斷,只要判決有罪,該少年就會被處死,而只要判決無罪,就還有審理空間。(這裡我不是很確定,筆者猜應該不是就這樣就無罪了吧)。 所有的證據都指向該少年的犯案,而12名陪審團員在進行表決時卻有一位陪審團員持無罪意見,其便是由Henry Fonda所演的Juror #8,他的發想只是不希望用簡單的五分鐘就決定一個人的生死,而需要嘗試去為他進行辯護和抽絲剝繭的探討所謂的真相是什麼。事實上他也並非真的認為該少年無罪,只是他想不到他真正有罪的絕對證據而展開這場爭鬥,而過程中,就在每個角色的精湛演出下,推斷出越來越多比較接近事實真相的可能性,也導致了該少年的結局出現翻轉。 這是西方哲學與理性思維價值觀的發想,展現了對於真理的追求、科學論證的精神;而非一時情緒化的抗辯,也是對人權的彰顯,而非將任何低階級的人類性命視為糞土。 Henry Fonda飾演的Juror #8展現了極高的氣度和優雅,也彰顯出於其高尚人格的價值,使得所有觀眾都很有效的被他給說服。

他應該是我看過最老的一部片子了(不過等到我看完七武士就又要改了),確是讓我感到無比驚訝的片子,那種憾動感並不亞於最近的任何一部鉅片。 劇情場景簡單易懂卻具有豐富意涵,傳達精確到位,不艱澀、不華麗,卻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與表達效果,難怪可以被謂為經典,實為好戲一部。

8.31.2010

[Movie] The Truman Show


昨天看了這部片子,同樣在候選名單的有12 Angry men;Dr.Strangelove;I Am Sam;Catch Me If You Can,難得這次好像都是不到兩小時的片子,最後選擇看了楚門的世界。

敘事完全順序法,所以沒甚麼解讀上的困難點,甚至是在片頭,就把片中主角Truman不知道的真相告知給了所有觀眾。 整個故事的關鍵在於Sylvia這個角色,是她將這一切整個世界是假象的想法傳達給了Truman,也讓他有之後種種的嘗試與揣測。 故事的起承轉合也很明確,然而它的敘事是起於Truman對一切開始展開懷疑,並且承繼於此展開整個假象的明顯化與加強其對這一切懷疑的認知。 轉是轉於,藉由Christof的安排,使得Truman乍看之下對於一切又不再懷疑,而使觀眾出現情感上的失落,但隨即又藉由Truman的逃跑行動,而將觀眾情緒再度拉升至頂點,這樣的手法實在很常見,卻也是最有效操弄觀者情緒的方法。 事實上電影中安排了一群觀看The Truman Show的觀眾片段,在情感上的安排就是類比為同樣在看著這部電影的我們,當Truman受Christof百般刁難,甚至幾乎要失去性命的同時,所有的觀眾都如同片中的觀眾一般面露哀傷、甚至是難掩痛苦的情緒、並為Truman加油打氣,所以當最後Truman成功的脫離這場戲的時候,所有的觀眾也是歡欣雀躍地為他欣喜。

這部片事實上有兩層涵義值得關注。一是片頭Christof所說的,We've become bored with watching actors give us phoney emotions. We're tired of pyrotechnicsand special effects. 而Truman是一個真人實境秀的主角,一切都是完美的為他創造、為他配合,事實上也是最為虛假的,但卻造就出一個人最真實被操弄的成長與外顯,而非造作出來的戲劇效果。然而本片就是電影一部,一部人造的世界,真是一個裡外衝突的做法。 Christof所創造的世界事實上還有一層涵義想講的就是,真正的現實世界是一個更大的謊言,充滿欺騙與鬥爭,並不亞於所謂Seahaven裡面的虛假,事實上在筆者解讀,這樣的虛假就是建立在現實的虛假,而人們多數卻樂於觀看這樣的節目並視為娛樂,只能說Seahaven是對於現實當中所謂真實存在的反辯證,它就誕生於一個人們相信這是自由、真實的世界。 最後Truman的行為,事實上也是隱含著告訴觀眾,我們都活在一個似是被操控住的社會,仔細想想,我們的社會規範、遊戲規則都不是我們唯心所造的,而是許多更高的權威所掌控,Truman對於真實的追求,並非回到一個所謂誠實、真正的世界,而是一種自我心靈的解放與救贖,也同樣告訴活在如此迷茫世事的吾輩們,真正的解放來自自我的覺醒,想想如果Truman沒有覺醒,那他最後在面對Christof與他辯證時,站在出口前的他,或許也不會選擇通向外面世界的出口了。 而這部片的配樂在筆者感覺是有些力道不足,而整體敘事上也缺乏變化,筆者可能比較喜歡看悲劇,而這部片事實上在內涵上有很強的悲劇性及發展潛力,然而這是片廠的選擇,所以讓他通俗化並且快樂許多,以這個題材來說是有些可惜了。 Jim Carrey的演技真是無庸置疑,整個把Truman的情緒變化演的活靈活現,實為一代巨星,也靠本片拿到Golden Globes。 可惜他還是拿不到Oscar,照他現在片約減少,也沒什麼大戲能演,不知道他有生之年拿不拿的到Oscar.

8.26.2010

[Movie] 十年忠實的等候-Hachi: A Dog's Tale.


昨天的送行者失敗後,今天接連嘗試了Revolutionary.Road,及這部Hachi: A Dog's Tale.
以一部小品作品的本質,卻可以在IMDB上得到8.1的高分,其催淚程度真的是非常優異。 筆者看的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終於如願以償的大哭一場。

"牠可以等你十年;你有辦法陪伴牠十年嗎?",真是十分合適的一句話,下在這種寵物片的風潮之中,往往帶來的是寵物熱潮,之後再來一場棄養風潮,於是就又成為新聞媒體的"新"事件了。 整部片的敘事風格非常單純,忠實的把起承轉合完整運用,場景的運用也很單純,這是一部不需要用腦袋就可以欣賞的小品電影,只要記得帶上眼睛跟耳朵和一盒面紙或衛生紙就對了。

故事起始於Hachi的誕生,而後輾轉宿命般的與主角Parker碰上,兩人一見鍾情(?),雖然老婆一開始充滿反對,但是後來還是被他們之間的愛給折服。 再來就是承接劇情發展,把他們的日常生活好好地刻畫刻劃,以便有效醞釀轉折所能帶來的力道。 筆者一開始掛上兩行淚的地方就是Parker把Hachi養下來後,第一次去上班Hachi就一路跟到車站,那種忠實與純真的感情流露,真的讓筆者感到無比欣慰。 轉折不莫乎就是Parker的意外,而且還很乾脆地把他做掉了,主角就這麼死了,讓筆者也深感意外。 而Hachi在之後仍舊到了老地方守候著他,又是一個哭點。 再來傷心感人的點,莫過就是Hachi拖著老邁的身軀、沉重的步伐來到車站前守候,而Parker妻子重回故地,與Hachi的那段對話與互動,真的是讓人難過到了極點。 然後,最後的最後,Hachi似乎也知道自己大壽將近,最後一次來到車站的門口,躺在雪白的冰雪上,望著車站大門,做著自己最後的夢,也是終其一生最大的願望,與Parker的重逢,過往的回憶、快樂的陪伴、陽光灑下、落葉飛起。 這裡真的就讓我徹底崩堤了。

這是一部很美的電影,把所有現實中不好的成分和因素全部從片裡刪除掉了,所以是很理想的,剛好和我早上看的Revolutionary Road天差地遠。 但這也就是電影才能帶給大家的,一種平實純粹的描述,將重心有效的發揮出來,而不至於失焦。 這種人狗之間的感情羈絆,本片真的做了很好的呈現,而且在操控觀者情感的拿捏上,也是恰到好處,筆者在觀影時就有注意,事實上在Hachi等待的過程中,只要有效穿插回憶片段就有催淚效果,但是如此操作會流於煽情,而導演在拿捏上恰到好處,唯一的回憶只來自於Hachi即將逝去時那純粹美好的幻想,反而成功的把觀影者的情緒找到最好的抒發點進行宣洩。

筆者最近剛好就在找這種會讓人大哭的影片,這片讓我很滿意,寵物和老人是電影最佳的催淚劑,目前看來,下一部要讓我哭的這麼舒服的應該是不好找了。

8.25.2010

[Movie]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

很久沒更新了,最近雖然也看了不少片,但是都閒不下來寫心得。


這部2009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以獨特的劇情主體加上優美的抒情配樂而攻佔不少人的內心。
筆者會找本片來看,主要是因為最近看了Sony Nex的廣告眼淚潰堤後,想多找幾部感動人心的片子來看,話雖如此,本片雖被許多人推薦為感動必看,我從頭看到尾卻是沒留下半滴眼淚。

主要還是節奏。 日片的節奏真的跟已經被Hollywood洗腦的我完全搭不太上,整部片太平穩了,平穩到感受不到片子的情緒張力在哪。 起始是倒敘手法,從中段切入,之後接上主角小林怎麼走上禮儀師這條道路,再銜接回片頭帶入的劇情,再一路往下敘述。 本片節奏太過平順,事件的發佈的時間軸也缺乏縝密安排,使得整部片結構有點鬆散,主角從事禮儀師的心境轉換也缺乏細密描述,本片很愛搞獨景,無人聲+配樂來營造氣氛,所以筆者認為配樂是本片的靈魂,雖然也有一兩段筆者認為配的有點失當,但整體來說配樂把這整部片的沉悶氣氛拯救起來。 負責配樂的是日本音樂大師,久石讓先生,所以的確是很有火候的。 片中,主角妻子美香的心境轉換應該是片中的高潮,本片喜歡用沉默來演戲,把一切隱含在畫面跟隱藏的時間中,說是日片的節奏使然吧,卻一直讓我找不到哀傷的連結點,本片就是一個事件一個事件的串聯,而整體最重要的思想傳達,應該是禮儀師的存在價值,傳達的卻說不上明確,片中前段該職業一再的被親人友人否定,在我看來實在是安排的過份盲目了,雖然想要製造轉折,卻又表達的太過於底層,然後接連的事件發生,使得這段意涵被洗淡掉,沒有加緊來製造情感衝突,是有些可惜了。 整體來說這也是本片的風格,只能說對不上筆者的口味。 最後對於主角父親的逝去所做的處理,卻似有意的想要製造感情衝突的點,剛好跟上一段主軸裡,那種妻子友人釋懷、對死亡的體認、以及對禮儀師的尊重,沒辦法完整的銜接上,如前段所述,把A主題帶到B主題,兩個都是重要的情感衝突點,兩者前後排列,反而失焦、失去重心,與死者的聯繫、心思地傳達,運用火葬執行的老人,與那傳達心意的石頭做前後呼應,倒是比較有達到力量。 我是覺得父親的逝去此段安排在最後有些唐突,整體劇情的敘事安排似乎能有更巧妙且加重情感厚度的手法才對,筆者還是對於將兩個重心接續安排導致失重的現象感到遺憾。 本片是很好的主題,對於生與死、生者與死者的溝通、職業貴賤有傳達到點,加上極品的配樂,或也是獲得好評的核心因素。 但對筆者而言,作為個人主觀的看法,本片沒有做到將敘事核心與情感衝突的順序安排妥宜,實在很可惜。 片中一些配角的安排其實是能更有故事性的,社長的角色刻畫得不錯,也有把個性表達出來,卻感覺到了片子尾聲,這個角色幾乎快要消失了,更別提女員工的角色意義,實在可惜了。 雖然主要都在批判,但是對於本片我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整個畫面與節奏是十分成熟的,只能說沒有對到我的口味就是了。 也或許是沒有讓我深刻的感動到才是讓我不滿的主因吧,哈哈。

8.06.2010

[Movie] Rumor

: 新聞來源:http://movie.yatta.com.tw/topic_talk.php?id=1703
恕刪,

看到這篇文,來看看IMDB上的trivia,還真的有更新,

"Doug Jones, Joseph Gordon-Levitt, David Tennant, Johnny Depp, Neil Patrick
Harris and Hugh Laurie are all rumored to play the Riddler. "

一堆TV-Series的明星是怎樣,HIMYM的Barney,House的Dr.House,最早傳出的
Doug Jones也是。

這份rumor名單真是有趣極了,Hugh Laurie和Neil Patrick Harris剛好也都是我愛的
影集明星,哈哈,如果看到他們演Nolan編導的第三部Batman Project,也是很有意思
的。

至於原本就備受期待的Johnny Depp、以及竄起的Joseph Gordon-Levitt,不管誰演都
是話題性十足。

個人偏愛的話,Neil Patrick Harris那種調調還滿合的。 不過要端看Nolan所刻劃的
the Riddler是如何才是。 要帶有一種嚴肅感的話,Hugh Laurie我想也是最佳人選啊
。說不定最後不是上述人來演出也說不定,畢竟都還在謠傳階段。 距離明年四月開拍
也還有半年,以Nolan的水準,重點還是劇本,演員的部分我想也不用太操心了,哈。

7.21.2010

[心情] ?

慢慢的知覺到,原來過去的真的就過去了。 不論自己再怎麼去想,它都不會再發生一次了。 這被剝離的十一個月慢慢走向尾聲(再兩天就倒數一個月類休退),當中真的經歷到很多,尤以被兵變最讓我感到刻苦銘心,曾有的真實在轉瞬間全部化為烏有;曾有的信任在剎那間被擊垮,到我現在,仍舊有些不知道到底還該相信些什麼......。 回憶是最可怕也傷人的,畢竟那是美好能帶來最大的反差。 這個網誌畢竟不是用來寫心情的,所以就點到為止吧。(之後會把心情類的書寫分到另一個網誌) 這大概是我用手機打最多字的一次了,哈哈。

Published with Blogger-droid v1.4.8

7.19.2010

[心情] 收假了。

這次放假遇上高普考,很多書籍和電影都還來不及寫心得就收假了。 唉唉,只能期待在裡面的日子能過快一點。 早點讓我回去補完。 BTW,下次回去應該會再去看一次Inception吧,哈哈。

Published with Blogger-droid v1.4.8

7.11.2010

[Movie] Memento


今天把這部Christopher Nolan的初期神片Memento給完食了。

這部在IMDB上以8.6/10,成為Top 250: #28的經典作品,我在一直以為他很恐怖的情況下,已很平靜和讚嘆的心情把它看完了。

這部片最大的特色在於它的時間軸敘事方式,可以說是超凡脫俗,如果以1~40作為敘事的時間順序編號,本片是以40為開頭(也就是故事的結局)然後穿插著故事開場的1,再回到39再銜接到2如此一路下去,於20做一個交會,所以本片的結局實是整個故事的中場而已,然而在所謂的中場過程(也是電影的結尾),便也把整個故事當中弔詭及真相做一個有效的說明,使得觀影者在此過程中,會試著去回朔影片初始過程中一些沒有完整交代,或者讓人困惑的劇情安排,至此有了一個明確的認知。

如此的劇情安排,歸咎於主角因為意外所得到的anterior-graded amnesia這種失憶症,導致主角Leo只能擁有短期記憶。 利用這個特點,每一個劇情段落就是Leo的一段短期記憶,所以可以利用這種不斷順序又倒敘的手法,使得觀影者有效的不斷去試著連接一段又一段的記憶,讓觀眾有種有別於一般順向敘事的手法,而逐漸去接近真相,卻又有種遠離結局敘事的特殊感受。

主角Leo一直認定自己的妻子是被人所姦殺,他也被犯案過程中的第二位兇手襲擊導致腦部受傷,因此導致他的失憶症。 他為了復仇,於是不斷的蒐集情報,利用拍立得與刺青來彌補他記憶的不足,試著扮演偵探的角色來追根究柢達成他的復仇之路。

整個故事的編排會讓人覺得疑點重重,也由於一開始的敘事角度完全建立在Leo的所見所聞,所以會讓觀影者很同情Leo的心理背景及其動機,然而在越接近真相的同時,會讓觀影者對於片中一開始對於眾配角如Teddy、Natalie等的認知出現很大的翻盤。

本片可以論為經典的部分實在很多,除了超凡的敘事手法及時間軸概念。 對於人性及記憶的概念也充滿探究。 片中一再出現他人對於主角記憶上的缺失而加以利用的安排。 而Leo片尾的行徑,則也十分令人毛骨悚然的讓人對於他的同情感完全消散,他是無法記憶,但是他可以自己去創造自己所選擇要相信的線索與事物,從而導引他之後的行動依據。 在他妻子故事線的安排上,也是充分的把原始交代給觀影人的劇情安排做了翻盤,可以十足看到,雖然無法短期記憶,還是能夠運用一種習慣性的安排與催化,把某些假象理解成他所認定的事實與真相。 這也是Sammy這條劇情線一再出現的主因,原本讓觀影人以為他只是一個做為疾病解釋的依據副線,從而跳脫成整個劇情裡最大的翻案。 而出現在Sammy進入療養院的那段畫面裡,那瞬間的真相,Leo的影像一出現,整個劇情也開始進入結尾的衝刺。 這段劇情安排事實上是很弔詭的,Leo是不可能有在那次襲擊後的記憶的,然而他還是成功地製造出他所認知的事實假象,而卻無法讓自己去認知到他早已完成復仇這件事情? 在筆者的角度來看,在一前一後失去記憶能力及枕邊人後,他的生活已經完全失去重心,而也把枕邊人的失去當成長期記憶的一個部分(源於一種習慣性的感覺?),從而讓自己活在復仇的循環裡,這是何等的冷酷與無情? 故事並沒有一個真正的結局,從而也預告或許還會有許多的John G成為他的手下亡魂? 整個故事從頭到尾實在推翻了太多的情緒安排,觀影者可以說是完全經歷了一場藝術級的情感變化,同時也是本片可以被人深刻記憶的偉大特質。

7.10.2010

[Movie] Watchmen


今天早上把這部片的導演剪輯版給完食了,聽說還有一個4小時的完整剪輯版,我想我應該沒甚麼興趣再去找來看了。
會鎖定本片來看,主要是聽說在表達所謂變裝英雄的心理層面及無力感。 這種片的大成者莫過於Christopher Nolan的黑暗騎士,到今年的Kick Ass也是在表達所謂平凡百姓汲於心力想要改變世界而成為變裝英雄的心路歷程。而以上作品都是來自美漫的改編,在風格上卻是十分迥異。

Watchmen本片特別的點就在於它與現實歷史有相連性,製造出強烈的寫實感,然而畢竟是架空歷史,所以在歷史事件上的成敗也都做了改變。 再者,片中的dr.manhattan也是個擁有超人能力的意外倖存者,做為一個可以看透過去與未來、甚而可以組織或者分解事物的超人,可說是所有超級英雄中或者超人腳色裡最為驚人的能力擁有者。 然而他的角色卻也中立非常,他只照他所看到的未來來選擇作為,無論好壞,完全遵從,所以也是十分無為的超人角色。

整部片裡,Rorschach這個角色可以說是最為搶眼的了。做為一個徹底貫徹自我正義的瘋狂角色,從頭貫串到尾,戲份十分吃緊。最近也為此付出性命。主觀實在十分強烈,可堪是全片性格表現最出色的角色之一。

整部片的重點在於,為了對抗美蘇之間可能爆發的核子戰鬥,所以由某個人及其組織所計畫來阻止一切的執行過程。 該角色同時在片子後段現出真身,便也是變裝英雄的一員Ozymandias,做為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類,他所策劃的一切終究終止了可能的爭鬥,並使得世界的政治權力成功的和平整合。 此舉並無法得到其他變裝英雄的認同,因為此舉是以dr.manhattan的聲譽做出犧牲、並且也犧牲了數以千萬計的人類性命才得以換得。 而無為的dr.manhattan最後卻也選擇了順應此事的發展,而遠離了地球這個是非之地。 而其他的變裝英雄下場就不贅述了。 反正不是死了,就是回歸平靜的生活。 過程中,可以看到所謂變裝英雄,充滿人性弱點和矛盾的心理辯證,算是本片最有深度與內涵的過程,也是比較值得討論的部分。 其他片中過於贅述的角色背景,有些我認為還是過於多餘了,因為角色太多了,導致劇情有點分散與鬆散。 雖然如此,劇本也是要藉由這樣的刻畫,來把這些所謂英雄的平凡與人性表達出來。 這是一個很不錯的內涵作品,所以聽說漫畫滿值得一看的。

7.09.2010

[心情] 雜論

這兩天也看了兩部動畫片,和零零碎碎的幾本書。 不寫介紹,純寫心情。

[The Incredibles]

很典型模式的故事發展,但是整體安排得很不錯,故事內涵也算有出來,雖然反派的安排挺莫名其妙的,已經是6年前的動畫片了,以3D動畫的發展進程來說,在2004年的時候,應該是每年都會有顯著的進步,而到了最近幾年的作品,事實上在畫面技術上的革新就不再令人歎為觀止了。 整體是相當值得看的動畫片,雖然故事安排還不錯,可是沒甚麼現實感,但這也是動畫世界的範疇下所營造出的氛圍吧。

[Mary And Max]

2009日舞影展開幕片,也拿了不少獎,是一部偶動畫作品,導演好像花了五年才拍成。
基本上日舞影展就是品質保證了!老實說看前面我看到快睡著了,因為偶動畫的節奏關係,要先跨進去那種敘事手法才有辦法品嘗出它的滋味,所以到了劇情比較後面才有進入狀況的感覺。
故事的主軸應該是擺在孤獨吧,跟周遭的人的疏離感,影片前面還打上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倒也不讓筆者意外,雖然說故事應該不是發生在這年頭,但是在工業化、都市化、資本主義化下的現代社會,的確是都讓人挺疏離的。 筆友也不是我們這十年的玩意了,但是無法即時通訊也真的帶來很多溝通上的誤會,然而今天的即時通訊方便了,人際之間是否也跟著進步了? 倒也是挺弔詭的事。 我是被IMDB上Comedy的分類前20吸引到才把這部片挖出來看的,結果一點也不Comedy,看到後面無奈感很重,有時候眼淚都快掉出來了,這部偶動畫把那種孤獨寂寞表現得實在優異,是有喜劇的笑點存在,但是過程感覺起來,是挺黑色幽默的,因為它就根基在那種孤單無奈之上去發揮它的幽默。 好看嗎? 筆者是覺得還不錯,但是覺得不要抱著是看喜劇歡樂的心態來看這部片,它是不折不扣的劇情片,它所刻劃的事物遠超過喜劇的範疇,而且會在內心裡迴盪 許久。

[Books]
看了一堆也不知道該說哪本好,可幸也可惜的是竟然沒有一本是文學作品,所以沒甚麼心得好說的。 

<誰說人是理性的>
這本書目前看到一半,是行為經濟理論的著作,內容不錯,有大量的社會實驗做依據,雖然很多理論內容在理性社會追尋下,已然不是新聞,但是在了解消費者行為的解釋中應該算有不小幫助。

<這輩子,只能這樣嗎?>
上次看到一半的書,這次用略讀把它讀完了,因為實在是太老生常談了,雖然聽說是很不錯的書,但是共鳴不太夠,實用性也有限,類似的書太多了,這種書讀太多沒甚麼用,重點是閱讀者有沒有辦法實踐,至少我覺得如果有實踐到,應該也不太會再碰這類書了。 所以我八成不會再碰了,哈哈。

<Young Asian Graphic Designers>
書讀累了,所以找了本圖像書來看,贅物一堆的設計書籍,這年頭,好設計越來越有限了,大概是因為爛設計充滿了版面。 不過看看也不錯,能順便看看這年頭的視覺設計搞得如何。

<在藝術終結之後>
這根本就是教科書,亞瑟丹托(Arthur Danto)的這本書是來給讀藝術理論和哲學的人看得,我看了一章多就覺得很難以下嚥,反正筆者就是不喜歡非實證主義的一堆理論。 誰能告訴我,這些哲學家到底在追尋甚麼?(筆者這樣會不會罵到我認識的某些人)

<Google為什麼贏?>
重點大綱式的把它掃完,反正就很傳記式的述說神秘的Google領導層,還有一些Google的故事,筆者覺得可以直接Google找比較重點式的節錄就好,不需要特別花時間看這本書。 因為筆者覺得看了也沒辦法像Google一樣贏得這場網路戰爭。嘿

<藝術原理>
沒辦法,筆者要考試了,只能找這種書來嚇嚇自己,還是跑不掉的藝術理論,不過至少是從古典到近代的集合之作,比較沒那麼駭人,目前也只稍微瞄過,感覺這本書是滿值得細讀的。 不過這也是本教科書,是要花時間研讀和細究才有效的。

筆者昨天趁著難得的城邦回頭書展掃了6本書,2500元變成850元,人客你說神不神奇?
掃的書單如下:
<Inside Outside>、<建築的法則>、<在建築中發現夢想-安藤忠雄談建築>、<戲劇性的想像力>、<電影小史>、<建築小史>。

有點意猶未盡,過幾天再去掃幾本好了。 哈。
值得一提的是,建築的法則,很早之前就在書店完食了,不過這次在書展看到當然就敗回來了,有這種書展真好,可以讓我放下心來買書啊。
竟然有3本建築書,我還真的挺愛建築的啊,哈哈。

[心情]
今天下午去打籃球,因為家中沒工具把球充氣,所以只好去現場找人借球打,然後一個很精壯的阿伯就把他的一顆古球送給我了,結果那顆球是Trainer啊! 反正就是比一般的球重就是了,至於阿伯在打的另一顆就更重了,難怪超級壯的。 之後打起普通的球,竟然完全感覺不到重量了,真的是挺神奇的。 想當然爾,回家後下盤就感覺十分疲勞了,不知道明天起來後會怎樣,嘿嘿。

今天也去看了以後可能要住的房子,空間是挺大的,3房2廳,不過屋齡明明比我現在住的房子小,卻實在很破舊,聽說之前是出租的,所以都比較不會愛惜,真是。
感覺要翻成我想要的樣子要花不少錢,家裡則是沒有打算在那邊花上大錢,我看以後得靠我自己一步一步慢慢改造它了。 哈哈。

有時候真的挺無奈的,去接觸一些實在不應該再去碰觸的事物,然後讓自己走入悲傷的情緒中,是說,真的無法避免,那問題的癥結還是存在自己的心中......
是說,何時才能真正的超脫呢?
實在是挺厭煩的,我不喜歡這樣子啊。

7.08.2010

[Paint] ?



越畫越糟,連自己都分不出自己在畫誰,如果有人猜的到就真的很厲害了XD

6.20.2010

[心情] 要回營了

兵還沒當完,真的感覺做甚麼都不對勁。

一去就又是半個月多,盡做些沒甚麼意義的事情,是說這回事有得有失,但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被封閉的失去一定是遠大於得到,我們能有多少時間消耗在一堆沒有挑戰性也沒有創造性的工作上面? 這還是國家安排的,可見國家整體思考也是落後的。 然,國家不能沒有軍隊,這也是問題所在,事實是,徵兵募兵怎麼搞都不對,一個是錢坑、一個卻是坑殺年輕人的青春,孰輕孰重? 這畢竟是時代錯誤,誰來給我們一個沒有征戰、沒有爭鬥的世界呢?

這次休假11天,閱讀書量為4.5本、電影看了10部,許多事情開始有進入軌道了,期許自己更加努力。 以一天一部電影、兩天一本書作為目標,有效的充實自我。

挑戰就要來到,好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吧,機會只留給做好準備的人,勉勵自己!!

書籍:
1.解構版面設計準則
2.極簡歐洲史
3.質數的孤獨
4.現代藝術怎麼一回事
5.這輩子,只能這樣嗎?(half)

電影:
1.一頁台北
2.分手信
3.The Blind Side
4.Precious
5.Le.Scaphandre.Et.Le.Papillon
6.Kick Ass
7.Toy.Story.1
8.Toy.Story.2
9.Toy.Story.3
10.Finding Nemo

[Paint] House



花了一小時左右,亂畫一通,好久沒畫圖了,顏色敏感度很差,要多訓練...

6.18.2010

[Book]質數的孤獨

做簡單的心得感想:


這本書最後讀完我唯一的疑問是這本書到底是幾頁啊? 因為它的頁數都是用質數標的,對於很關心閱讀速度的我,一直找不到個頭緒,哈哈。

故事是在描述愛情,它是一段平鋪直敘、順向時間軸的描寫,沒有迷離的鋪張、也沒有怪誕的劇情,是一部很平順清淡的小說結構。

1982年出生的作者Paolo Giordano在26歲完成這部作品,實在年輕啊,也可以發現本書的主軸線角色的年齡也都差不多在這個歲數附近,算是在他的經驗安全地帶裡來描寫吧。

故事裡的兩個主要角色都有一段不平常的童年,也是他們個性型塑的根源,這或是這部作品中最不平凡的一段,但也就像每個人從小都有可能藏有的私人秘密,他們將自我的過往在外在的世界做了隱藏,而成了內心中唯有自己可以回味的深刻記憶。 而這段記憶,是如此深層,在默裡往往就影響了一個人面世的態度與手段,而造就出如同書名的質數一般,唯有自我可以參透的私密個性。 故事在談這樣兩個質數的交往過程,孤單的自我,無法有效的參透彼此,留下的似乎徒增遺憾。 這個故事之所以吸引人,就在於你我或許都有那麼一個知己,然而卻不知是畏懼還是其他原因,你無法讓他進到你的私密領域內,或許就是太相近卻又獨一無二,反而跨不過那道藩籬。 它是真實的、卻也是一道幻象,所以在故事的終結,留下了一段開放式的結局,兩個人回到了各自的場域中過著原本的生活,這倒是給讀者留下許多遐想。

平順的筆調跟平凡的故事,描述的是兩顆獨特閃亮星星的分合,或許你不愛太驚世駭俗的故事描繪,那或許這部小說的確可以成為寂寥內心暫時的歸鄉。

6.17.2010

[Movie] Toy.Story.3

今天衝了早場第一場11:00夢時代Cine X,Toy.Story3,昨天特別把1&2找出來溫習一下,隨即就在今早連貫的把三集看完了。 整個廳應該不到20個人,算是十分良好的觀影經驗。


Toy.Story1(1995)及Toy.Story2(1999)到今年的Toy.Story(2010)是以現實時間軸來進行劇情發展,所以從1到3集,總共過了15個年頭了,主人翁Andy在本集要上大學去了。 可想而知也是玩具們要跟Andy說BYEBYE的時候。 而這部開創3D動畫長片的頭號大作,也總算有了一個暫時的句點(?)。(我也很想知道會不會有第四集,雖然目前的預訂表是沒有,不過我個人認為應該是跑不掉的XD) 有趣的是,Pixar在繞了一圈後,Toy.Story系列都是由Disney發行的,而因為兩家子的分合,在劇情上也跟最原始的編劇有了很大的變化(話說原本劇情跟咱們台灣有關呢)。 這部片同時也是Pixar第一部以IMAX播放的動畫片。

導演Lee Unkrich在經歷Toy.Story.2(1999)、Monsters, Inc.(2001)、Finding Nemo(2003)三部的合作導演後,在本集的動畫草稿及第二集的歷練下,取代掉John Lasseter擔任導演的工作,而在編劇部分由Michael Arndt、John Lasseter、Andrew Stanton、Lee Unkrich共同組合,值得一提的是Michael Arndt,他就是Little Miss Sunshine(2006)的寫手啦,奧斯卡級的加持,也讓本部片的劇情結構上更加堅強。

本集依循前兩集的結構,總之就是一群玩具基於各種原因而又離開了Andy's home,然後就又死去活來的要跑回家去。 基於不爆雷的立場,就不多說了。 而本集也是筆者看完三集系列後,認為是最好笑的一集,大概也是近幾年Pixar出品的動畫片中,笑點最多的一部。 感人指數也是三集中最高的一部。 雖然筆者覺得這群玩具比鬼娃恰奇還要來的恐怖XD 不過還真是多虧了這群玩具,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成功製造歡笑與淚水。 而本集在反派角色的刻畫上也比前兩集來的細膩許多,也難纏的多。 話說本集最重要的角色莫過於Aliens了,真是超級可愛的啦,哈哈XD


再來談談影前總會來上一段的短片,今年的主題是白天與黑夜,在創意架構上可以說是很有突破,捨棄了過往純3D的風格,今年是用2D遮色片+3D的方式來呈現,在畫面結構與音效做一個搭配,筆者是認為為了配合音效導致影片節奏有點忽快忽慢,算是美中不足,整體的笑點與溫馨感也沒去年的足,今年感覺就重在呈現概念上的創新囉。

*題外話,Slinky Dog的配音由Jim Varney換成了他的好友Blake Clark,原配音者已經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