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2010

[Movie] 終曲


這兩天想找部電影來看,看了一會3 Idiots結果就睡著了,挺失望的。 之後找了想看很久的Downfall(Der Untergang),結果真是極品,一早看來睡意全消,精彩至極。

電影背景建立在,蘇聯在1941年底的莫斯科保衛戰粉碎了希特勒的閃擊戰術。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對日本宣戰,希特勒向美國宣戰。1942年底到1943年初,22個德國陸戰師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被全殲,同時,英國將領蒙哥馬利在阿拉曼戰役中也取得勝利。1944年6月,美英盟軍在諾曼第登陸,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人民的共同打擊下,曾經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德國,面臨覆滅的命運。同盟國軍隊很快在各個戰場轉入全面反攻,德軍則節節敗退。

電影部分故事算是從1945年3月20日開始,Hitler的56歲生日,當時紅軍已經攻進柏林,而德軍的軍隊已是節節潰敗,故事主軸當然就是Hitler,然後串以一位秘書角色來作副線。 片中的支線算是有很多條,讓觀者可以從很多面向來欣賞本片。 2006年的片子,可以看出當時的一些特效還不是非常完美,許多的爆炸場景可以讓我很輕鬆的看出是後製去作的,呵呵。 故事的整體走順序法,所以也沒甚麼好臆測的,就是從苦戰到戰敗到戰爭結束。 整部片呈現了柏林在戰爭中所遭受到的破壞與悽慘,筆者在看的過程中,屢屢為這樣的德國傷感,甚至是對Hitler這樣的角色感到同情,本片中的Hitler被扮演得有血有肉,而非許多電影直接將其描寫為狂人或瘋子,失去了為人的本質,這樣的Hitler意外的充滿魅力。 整個納粹的故事就不多說了,這是歷史的成分,本片的安排上也幾乎遵照比較大眾化的歷史選擇,沒有什麼杜撰和臆測,幾乎就是史實的呈現,但是或許在角色的情感詮釋上就會比較有導演的想法和安排吧,至少本片中的角色都演得恰如其份,時代氛圍有表達出來。 以下從觀察到的幾個路線安排上來看本片。

秘書--
算是主角之一,因為是由這個角色來串頭尾,本片出現的都是歷史人物,而唯一以真相示人的也就他們兩位貼身秘書而已,分別放在頭尾來為影片作一個起頭跟結尾。 主要還是以一個非政治性質的角度來看整個帝國興亡的角色設定,從無知的進入,到對整個國家的同情,最後對一切感到恐懼與無法承受,以及片尾,知悉了整個納粹德國的作為後,而徹底的醒悟。 這個角色在片中沒去描述太多的情緒,比較像是一個旁觀者靜心觀察一切。 這個角色也有點形塑出平民百姓被Hitler的個人魅力所吸引的景況,當中一段他被要求送黎柏林時,卻不自主的想要留下來就是這樣的安排。

軍官--
這個層次就很複雜了,有許多忠誠、也有許多背棄,不過整個都是很弱就是了,反正在Hitler面前沒人敢說真話,個個都是裝聾賣傻,甚至在戰爭中,這群軍官有得就是飲酒作樂,甚而就是狙殺平民,加以無患之罪,予以處決,亂世之中,好不令人唏噓。不過當中有一位醫官扮演腦袋最清楚的角色,從他的眼中可以看到許多德軍在敗仗中的破落與悲淒。

戈培爾--
自始自終的忠誠,他的老婆跟幾個小孩的定位比較有料可以講。 他的小孩子們在片中扮演著與現實脫離的角色,也源自於他們權貴階級的身分下,他們的小孩自然也是尊貴不已。 這群小孩在地下碉堡裡的戲份可謂極其的突兀,但這也是導演想表達的吧,突兀,戰爭中,階級的突兀。 最後由母親一個一個用氫化鉀結束他們的性命,更是十分諷刺的作為。 真是一群自以為是的大人們啊。

小男孩--
從一開始年幼無知的忠誠與英勇善戰,到面對戰爭的殘酷真相,最後失去家人,離開柏林。 本片沒特別講到一般軍人的心境變化,卻由這個小男孩的心境變化來作一種層次上的隱含。

Hitler--
剛愎自用的標準呈現,不過也是忠誠得面對自己的身份。 這個角色被詮釋的十分成功,憤怒、無奈、人類的情緒、感知,都被誠實的展演出來。 最近幾年他的死亡情形與身世逐漸的被還原,這個角色的神秘性也不若以往。 不過在片中的呈現來說,筆者覺得是相當有魅力的。

影片的色彩調得很好,整個造景實屬一流,真的如同到了戰場一般,片中不斷出現的斷垣殘壁,警惕世人戰爭的可怖。 柏林,作為一個破壞世界和平的源頭,到了最後也成為了最為破敗的一頁。 戰爭者帶來了無數的破壞與絕望,最後這股絕望也回流到了戰爭的源頭,整部片著實傳達了許多悲淒與無奈。 犧牲了7200萬人的醒世悲劇,德國人用這部片面對了歷史,也徹底的要清洗這塊過去的污痕,作出反省,讓歷史不再重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